導讀:在企業咨詢公開課現場,企業主問我們比較多的問題就是:應該給員工發多少“錢”?
在企業
咨詢公開課現場,企業主問我們比較多的問題就是:應該給員工發多少“錢”?
在一些規模大的企業,有將近7成是靠制度和管理工具來設置薪酬機構,3成是看
企業管理者的個人發揮。但是在中小型企業,恰恰是相反的,只有3成是靠制度,剩下的全是老板自己發揮。換句話說,看感覺給錢。
如果員工問你:為什么我的工資是這個數?為什么某某比我拿得多?你是怎么設計工資的?
你能說得出來嗎?
沒有科學的工資體系。對員工來說不公平,也無法起到激勵的作用。公平合理的工資體系,應該是憑各自的本事掙到應得的錢,同時也有繼續努力的方向。
科略君把工資體系設計的方法分享給你,很簡單,只需要學會畫一個表格。
在正式設計合理的工資體系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阿里是怎么設計工資體系的,補充一些背景知識,這是管理的基礎。
一位新人進入阿里集團,他的職業發展會有兩條路:
一條是專家路線【P序列=技術崗】,比如程序員、工程師都屬于某一個專業領域的人才。一共分為14級,從P1到P14,目前校招最低從P4開始。
另一條是是M路線,即管理者路線【M序列=管理崗】,從M1到M10。
從這個我們可以看出,阿里P8的專家和M3的資深經理,在公司中的地位是差不多相當的。
除了阿里集團,在騰訊、微軟、IBM……這些大家熟悉的大公司,都有自己的職業天梯,有自己一套晉升路徑和體系。
理解這個邏輯,我們重新設計合理的工資體系,進行專業化管理的基礎。
第一步,首先我們模仿阿里的思路把工資搭建成一個梯隊,然后我們設置具體的級別和頭銜。
我這里是最低從15級開始。為什么是15級?為什么不是從1順序開始呢?
我們這樣設置是為了讓員工有一些自豪感和優越感,只有公司內部才知道P15是最低,以為你是一個挺厲害的人物呢。
第二步,我們參考阿里把公司的思路來搭建最基礎的架構,我們把公司最常見的人分成三類:銷售、技術、運營(行政),整體的框架就搭建完成了。
第三步,我們慢慢往里面填充,那么應該怎么設置里面的數字?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
我這里舉一個例子,比如一個初級的運營,按照行業的平均水平是5000,那么,15級的運營的中間點薪水,就應該是5000元。
但是在職場中員工的能力水平是有差異的,加上要考慮到企業經營狀況等等因素,有的員工值得我們支付更多薪水,有的員工則能力有待提高。
因此同一個級別的員工里,我們可以根據中間點的薪水,上下浮動各20%,作為這個級別的薪水區間。
5000-5000*20%=4000(元)
5000+5000*20%=6000(元)
所以,假如你要招一個15級的運營,按照實際情況,他的工資應該是在4000-6000之間。
假設一名銷售行業工資是7000,我們來實際操作一遍:
那如果這位運營能力特別強,帶來了很多流量和粉絲,你準備給他漲薪,漲多少合適呢?
級差的薪水幅度,一般公認的是25%。所以你的運營中間點薪水應該是5000+5000*25%=6250(元)。
看到這里,我們應該明白一點,給員工開多少錢,不是看領導心情和天氣決定的,每一級的薪水,都是這樣科學計算出來的。
其他崗位銷售、財務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,我們需要按照具體情況,確定一個行業工資的基數,比如8000、6000,接著這表格力的所有的數字都是根據這個邏輯計算出來。
好了,現在我們設計好這一張表格,接下來怎么運用呢?我們可以把這個表格看作是一張薪酬地圖,他里面包含了三種不同的管理工具。。
再拿運營做例子,假設是一位16級的運營,你應該怎么做激勵?首先你可以給他漲工資,如果漲薪20%,從7500,漲到9000。
假如他的工資漲到頭,你就可以開始第二種,升級。
從16級升級到17級,現在不僅級別高了,工資也會相應的漲,以此類推,每升一級,都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(有的公司只升級不漲薪)
但是我們要記住一個管理原則:工資是發給責任的,只有當這名銷售承擔更大的責任時,才可以升級,這樣做還可以激勵員工不斷學習成長。
那如果這名運營非常厲害,升級都不能滿足公司對他的獎賞和期待呢?
那么就開始第三種升職。
從普通運營到高級運營,雖然只是頭銜變了,但這是了不起的跨越。在表格中你可以看見,這實際上是從16級,直接升到了18級。
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,他特別厲害,在公司連升了兩級。這也是為什么,在設置體系時,要把16級和17級都設為“普通”,到了18級才能叫“高級”。這是為了能拉開差距,有更多的激勵手段,管理時更加靈活。
所以,工資體系從來不是靠感覺和員工談判來設計,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。
學習到這里,你就能回答員工的問題:為什么我的工資是這個數?
如果你把公司現有員工的工資表對應到這個表格里,你會嚇一跳,天啊。這個我怎么給了那么多?那個員工不應該只給這個數啊,難怪他們總是抱怨!
趕緊行動起來,畫一畫。把正確的人,放在正確的位置上,發正確的薪酬,是管理的精髓。